Thursday 2 July 2009

Mangrove forest by Boat in Bali 巴里島紅樹林乘船自然生態之旅

◆「紅樹林」(Mangrove )名稱來自「紅茄苳」這種紅樹科植物,因為它的枝幹與花朵都含有單寧酸,氧化後可提煉紅色染料,因而被稱做「紅樹」。由於紅茄苳生長在河海交界處半鹹水的潮間帶泥灘地上,這類可以在河口海濱生長發育的常綠灌木或喬木林,統稱為「紅樹林」。
◆ 紅樹林植物「胎生現象」的繁衍方式在植物界格外特別:每年五、6月開花;八到10月結果後,種子先掛在樹上發芽,並從母株繼續吸收養分,伸出帶有胚莖的筆狀胎生苗。隔年四到6月,胎生苗逐漸成熟,尾端呈現紅褐色,便會掉落,隨著潮汐轉到適合生長的新天地。
◆ 紅樹林分佈在大約赤道32 度至38度,最北部的紅樹林位置於日本的東南部九州,在那裡只有”秋茄”一個紅樹林物種 ,而最南方的紅樹林位置在新西蘭北部,只有一個”阿微西尼亞” (Avicenia)紅樹林物種被發現。 據查普曼( 1975年 )紅樹林的分佈分為新舊兩種: 舊的紅樹林,覆蓋東非,紅海,印度,東南亞,日本,菲律賓,澳大利亞,新西蘭,太平洋群島和薩摩亞。 新的紅樹林,其中包括大西洋沿岸,非洲和美國,墨西哥和太平洋地區的美國和加拉帕戈斯群島
◆以台灣知名的紅樹林舉例來說, 在台灣曾經出現過六種紅樹林植物,在細蕊紅樹與紅茄苳絕跡後,現存的四種除了紅樹科的水筆仔與五梨跤外,還有馬鞭草科的海茄苳與使君子科的欖李。與台灣僅存的四種紅樹林植物相比, 在巴里島的紅樹林有多達五十種各種不同的紅樹林植物, 是非常可貴的生態環境
◆印尼為一個熱帶島嶼國家,擁有大約17,500島嶼, 海岸線總長八萬一千公里, 等於環繞地球兩圈的長度。這一廣泛的海岸線, 印度尼西亞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紅樹林, 總計九百二十萬公頃(2004年),擁有全世界四分之一的紅樹林總量。

在巴厘有2215公頃的紅樹林, 紅樹林是生長在鹽鹼地, 潮間帶地區不同品種的樹木或灌木的組合。紅樹林在印度尼西亞有計有202種紅樹林植物。巴里島已知有五十種紅樹林植物,遊客有機會看到各種鳥類,螃蟹, 巨蜥和蛇, 根據巴里島紅樹林管理機構的研究, 已知有62種的鳥類在巴里島的紅樹林漆息, 其中包括從澳大利亞飛來在此棲息的候鳥. 包括了鸛,翠鳥在此居住, 有32種的甲殼類動物及10種的爬蟲類在此被發現,

在印尼有兩個紅樹林管理機構,一個設在北蘇門答臘棉蘭,另一個在登巴薩。
在登巴薩的機構,包括管理爪哇島,馬都拉,巴厘,努沙登加拉,馬魯古群島巴布亞新幾內亞,而在棉蘭的機構管理包括蘇門答臘,加里曼丹和蘇拉威西。
自1992年以來,超過400公頃的貧瘠的土地已被以紅樹林來重新造林,紅樹林植被的紅樹林達到平均高度5-8米約需12年, 按照其工作司,紅樹林管理機構負責制定計劃,復育和保護紅樹林。 紅樹林計畫與各方的合作,包括政府,社區, 沿海灘和其他生活內陸以及非政府組織。
在巴里島登巴薩的紅樹林管理機構負責人查特和他的工作人員每年提供5000株紅樹幼苗,每年種植不同的紅樹林群體。最理想的是在每1公頃土地應種植不超過1600棵的幼苗,以使他們能夠有足夠空間成長為最佳的規模。但是,在實際復育上, 每公頃卻種植了5000株的幼苗, 這個政策的目的是將由於不適當的栽培技術或其他導至植物不能成長的因素預估進去,也就是說, 超過一半以上的植被幼苗是無法存活的, 種植紅樹林並非是一個簡單的事情。 這就是為什麼,各方如有要求參與援助紅樹林重建計畫, 必須提早告訴紅樹林管理機構, 以便提供正確的栽培技術及免費的幼苗。
巴里島的紅樹林除了是一可貴的生態環境, 紅樹林大量綠色植物群行光合作用的同時, 如同一個城市的肺在呼吸一般, 能夠為臨近的鬧區城市帶來大量的新鮮氧氣, 並且, 於河海交界的潮間帶泥地, 原本因沖刷而來去不定的泥壤, 也因為紅樹林植被後向下紮實的根部而能夠被留住, 土地因此不流失,
河海交界的紅樹林同時也是臨近鬧區城市在萬一有海嘯時的一個巨大保護傘, 其五到八米的平均生長高度在海嘯發生時能夠減低高達數米具大海浪的衝擊力.

紅樹森林有各種好處。除了其生物學功能,它極大地促進了經濟和復育功能。 某些種類的魚類和蟹類使用紅樹林尋求食物和保護。漁民也可以在此找到賴以謀生的動物,
紅樹林生長於貧瘠無法耕作的鹹濕地, 對人類而言, 恐怕是除了在沙漠中的生長的鮮人掌外, 最不與人類有利益相衝突的植物了, 任何為了土地利益而砍伐紅樹林的行為都應該被阻止, 對於我們居住的地球而言, 全球九百萬公頃的紅樹林是減緩地球暖化的一功臣, 我是凱怡¸ 今年九歲, 我知道紅樹林是很珍貴的自然環境, 希望你們會喜歡, 謝謝大家


A special trip to Mangrove by boat, an amazon alike jungle trip.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